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连江:赶海正当时 泥橇来助力

        发布时间: 2023-03-28 来源:福州日报    

            落潮时分,连江县马鼻镇滩涂上,渔民们头戴斗笠、挽起裤脚,驾驶泥橇卖力滑行着,贝类、蟹类、跳跳鱼逐一进入视野。“一上午的收成还不错,能赚个300多元,多亏了这个法宝。”借助泥橇,渔民陈玉华在滩涂中如履平地。

          泥橇又称“木马”,是福建沿海渔民赶小海的工具,人们常用它抓跳跳鱼、蛏子。在滩涂上,渔民左腿跪在木板上,右腿一蹬,泥橇便快速滑行,时速可达20公里,省时又省力,因此也被称为“海上自行车”“海上滑板车”。

          27日,在马鼻镇玉井村巷子深处的手艺工坊,“连江泥橇制作第一人”陈承桂精心挑选着用来制作泥橇底部的木材。作为泥橇制作工艺的第二代传人,今年87岁的陈承桂在2017年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。

          制作好的泥橇形状狭长,前端呈上翘状,长约1.8米,宽18厘米,高55厘米,形似雪橇,在前部还设计有扶手用于把握方向。

          看似简单的泥橇,在制作中有着严谨的工序。“无论是工具、木材的选择,还是划线挖木、榫卯固定等制作过程,都需反复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效果,这样做出来的泥橇管用10年呢。”有着50多年制作经验的陈承桂介绍,仅大小工具就有数十种,而且泥橇底部的木板要选有一定弧度的杉木,上翘的部分要用墨斗和专门的模具画线,再用锯子、刨子等“挖”出来。泥橇的连接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,用竹钉固定,这样就不容易被海水腐蚀。

          据介绍,泥橇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,在400年前还是戚家军战胜倭寇的秘密武器。明朝嘉靖年间,倭寇占据了马鼻海域中的一个小岛,退潮时小岛四周都是滩涂,不好行走。连江抗倭名将陈第献上《平倭策》,提出采取泥橇战术。最终,乘着泥橇的戚家军如同骑上战马,在滩涂上痛击倭寇,大获全胜,上演抗倭“木马计”。

          眼下,泥橇融入了娱乐、健身、竞技等元素,人们用其在滩涂上嬉戏、竞技。“我们计划今年重启泥橇速滑比赛,发展泥橇体验旅游,让更多人走近了解这个非遗项目。”马鼻镇有关负责人说。(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陈成志)

       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

        附件下载:

        相关新闻: